Skip to content

落地前的正確姿勢 – 數位廣告生態圈的名詞解釋與規則

程序化廣告交易流程

上一篇(AI驅動已久的的數位廣告生態圈 — DSP、DMP、SSP到底是什麼?)已經介紹整個數位廣告生態圈的供應鏈,本篇會幫助你了解更多知識背景與詞彙,在上路前先複習一下廣告的歷史演進,從先前的直售廣告(Direct-Sold)到現今數位廣告,而能透過程式自動進行交易的便屬於數位廣告,更便於廣告主(Advertiser)、出版商(Publisher)追蹤成效。而當中最新的程序化廣告最大特色莫過於以下幾點:即時競價、採動態出價(eCPM)、減少人為操作,以下也可了解整個交易的大致流程:

B124j1i8n
  1. 當用戶載入網頁時,於Publisher網站所埋入的Ad Tag會被觸發
  2. Ad Tag可結合DMP的受眾資料傳送至Ad Server取得合適的creative
  3. 而creative經渲染後會以可被看見的廣告格式呈現於網站
  4. 當中帶有追蹤成效用的beacon,會再發送給各自的聯播網
  5. 此時,SSP端則會依照收到的統計成效出帳,而DSP以及聯播網則會持續修正出價行為

產業用語

  • Open RTB:參與拍賣的各競價方會在同一時間內收到impression,搓合交易會在200ms內完成競價拍賣。
  • 廣告素材(Creative):可被看見的廣告投放內容,像是圖片、影音、Native等。
  • 廣告庫存也可稱為廣告版位(Inventory):帶有固定尺寸的排版位置,可想像為一個可置入廣告的容器。
  • 廣告單元(Ad Tag):埋入廣告版位 <head> 或是 <body> 裡面的一段程式碼,可能為javascript格式或是html標籤格式。
  • QPS (Query Per Second):每秒的請求流量。

競價類型

實時競價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合理分配自己的預算,並在出價後根據收回的成效,使用AI技術的 機器學習演算法或是深度學習演算法 會再即時調整出價,在廣告選擇上顯得相對彈性。而bidder可以想像成是一個位於伺服器端的程式,實際的競價邏輯會根據各家設計而稍有不同,基本上出價類型可分為以下:

  • Impression:在預算平均消耗原則下,爭取曝光最大化
  • CPM (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依照廣告被展示的次數出價
  • Click:在預算平均消耗原則下,爭取點擊最大化
  • CPC (Cost Per Click):依照廣告被點擊的次數出價
  • CPL (Cost Per Action):以爭取到落地頁最ㄚ機會為前提進行出價


Groundhog MI | Mobility Intelligence
Privacy Overview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so that we can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user experience possible. Cookie information is stored in your browser and performs functions such as recognising you when you return to our website and helping our team to understand which sections of the website you find most interesting and useful.